您正在使用IPv6访问本网站!

医院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医院动态 > 媒体报道

一 医院动态

【长江日报】武汉市汉阳医院:“优+”服务承载生命重托

发布时间:2019-06-17    点击量:17759

  随着老百姓健康意识的增强,各大医院的门诊量日渐攀升,患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来排队、挂号、缴费,就医成了既头疼又无奈的事。


   作为汉阳地区医疗机构的“排头兵”,武汉市汉阳医院始终秉承“大医有道惠及民生”的服务理念,积极投身信息化建设,以品牌建设为着力点、以患者需求为根本、以改善患者体验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举措,优化入院、住院、出院全流程诊疗服务,力保患者安全就医、便捷就医、高质量就医,以满足广大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各项需求,从而进一步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科学优化流程合理配置资源 打造“一小时”就诊模式体验


   “‘医疗惠民’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化的长期使命。”汉阳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杰说,让患者在就诊的每个细节中都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关怀,是近年来医院发展的核心主题。


   2015年,该院以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三年医疗服务改善行动计划为核心,以流程优化为导向,四年间落实百余项便民利民服务举措。这其中,医院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预约管理系统、院内自助服务系统和患者移动终端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形成“互联网+”精准就诊利器,解决了患者就医过程中“三长”(挂号付费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检查预约时间长)问题。


   5月29日,家住钟家村的李阿姨因为头晕头痛到汉阳医院神经内科看病,不到一分钟,她就在挂号自助系统挂到了想看的专家。


   “我是汉阳医院 (原汉阳铁路中心医院) 的老病号了,现在看病比过去方便多了。”李阿姨说,2015年以前看病,挂号要等、候诊要等、做检查要等、取药又得等,经常是“等候几小时,看病几分钟”,有时一耗就是一整天。


   如何用最少的时间给患者带来最大的便利?2015年,该院经过深入调查,用半年时间开发门诊新一站式自助服务系统,一批具备预约、挂号、缴费、充值、取药等功能的“自助一体机”投入使用,实现“去窗口化的一小时就诊模式体验”,即在一小时内完成一次就诊。


   此外,医院还开发了微信服务平台,作为线下有力补充的手机智能终端,让患者随时随地用手机就可预约、挂号和付费。这种线上线下互补的方式,不仅大幅缩短了患者的挂号收费以及候诊的等候时间,也减轻了人工窗口的压力,患者就医体验有了质的飞跃。


   医疗服务的改进没有终点,解决挂号付费长、候诊排队时间长的问题后,汉阳医院又开始着手解决“检查预约时间长”的问题。为此,该院放射科延长工作时间,CT检查由原来中午只做急诊患者检查,改善为平诊、急诊均做。核磁共振08:00—22:00全部开放。如此一来,门诊病人当天检查即可当天拿到结果;住院患者可在24小时内完成CT检查,48小时内完成核磁共振检查。


   针对很多上班患者,2017年3月,汉阳医院开始实行门诊中午“不打烊”,另开设机动门诊和全时空门诊。该院门诊办主任丁宜英介绍,午间门诊所有科室均有医生坐诊。内外科派出超强阵容,五成以上是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坐诊,方便患者随时就诊。同时,导诊、挂号、缴费、取药、检验以及CT、彩超等辅助检查都配套开放。


   以患者感受为准绳 为护理插上人文关怀的翅膀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于住院患者来说,如何才能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医获得感? 汉阳医院将优质护理列为“一把手”工程,全面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团队从患者需求出发,提倡人性化护理,为服务插上人文关怀的翅膀。


   曾先生因严重神经损伤住进神经外科监护病房,肢体活动无力,不能言语,无法与医护人员沟通,自觉生活无望,他多次想放弃治疗。


   该科护士长胡望林察觉到曾先生心理状态后,每天嘱咐管床医生雷丹多次来病床前查看病情,并和护理团队一起,利用下班时间买来彩纸,为曾先生折叠成一长串千纸鹤,并系上铃铛,做成了“最美风铃”。如果曾先生需要帮助,只需触碰铃铛,医护人员听到响声便会第一时间上前处理,对锻炼曾先生的肢体恢复能力也大有裨益。


   这一暖心举措表达了医护团队对曾先生的祝福和鼓励,也增强了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人性化护理主要体现在细节上,从精神上做患者的暖心人。”该院护理部主任龚莉萍说。


   ICU是患者与死神较量的地方,各种危重症、疑难病患者在这里时刻上演生死时速,因为医疗环境的特殊性,患者与家属需要隔离。该院ICU从细节着手,努力营造家庭般的温暖环境。


   此外,在临床护理中,护士最能发现患者的不适和痛苦。当护理工具性能存在不足或缺陷时,不但会给患者增加不便,也会给护理工作带来麻烦。本着安全、有效、舒适、经济等原则,该院护士们改进并创新护理工具数十项,其中一项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护理工具小发明实用性强,获得患者一致称赞。


   汉阳医院还启动了“一专科一特色”的护理服务行动。如精神科引进了心理CT,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前干预、治疗、护理心理疾病;开创全国首家、武汉市唯一一家酒后醒酒中心,在醉酒评估与护理、醒后心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专业化的标准与流程;为提高癌症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肿瘤血液科成立癌痛病房开展个性化疼痛评估、治疗和护理。


   由于平均住院日逐年缩短,患者对延续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汉阳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延续护理。如以护士为主导的患者随访工作,将专科护理延续到出院患者,对出院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和咨询;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在政府的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中,派驻护理专业人员进行帮扶,将温馨护理服务理念传播各地。


   规范管理合理用药 构建安全处方“防火墙”


   2016年11月,湖北省卫健委先后出台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合理用药基本目标。汉阳医院制定了《药占比管理暂行规定》,通过人工点评与每月控量结合的形式加强对抗菌药物、辅助用药的管理,规范医生用药行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在汉阳医院,医生开具抗生素类药物处方或者医嘱时,系统会自动匹配抗菌药物级别及医生开具药物处方权限,如果无法匹配,系统自动弹框提示权限越级,无法生成医嘱。


   “医生如果开具了不合理处方,我们的处罚是很重的。”据该院药学部主任钟昌平介绍,针对临床路径管理,药学人员参与临床路径表单制定时用药类型、用药品种选择、用药时机及用药疗程的审核及进入临床路径后的用药监督及评价。临床药师每月从上万条医嘱及几千张处方信息中筛选出可疑的不合理用药审核,并将不合理用药处方提出,按照不合理用药缺陷标准进行错误分类。


   随着医院跨越式发展,患者越来越多,门诊开药患者大幅上升,针对患者可能“滥用药”的隐患,该院对门诊所有药品按照“急三慢七,慢性病填写理由不得超过一个月”的原则进行信息化限量维护。实时提醒,限制超量、分单、提前取药行为,保证患者“当用则用,绝不滥用”的合理用药源头。该院临床药师还会通过定期质控检查或不定期到门诊、病房检查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对医务人员合理用药进行干预。


   此外,汉阳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针对重点学科派出人员进修临床药学,在ICU、肿瘤血液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肾病科及普外科开展查房,并参与重点、复杂病例的多学科会诊讨论。


   “以前以为临床药师只是在药房发药,没想到用药方面他们才是专家。”5月29日,在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周阿姨说,她因心梗在该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早上临床药师跟医生一起查房时,发现她的床头放了一盒“奥美拉唑”,便提醒她不要再吃这盒药了。因为医生给周阿姨开了氯吡格雷,奥美拉唑与该药品会发生相互作用,减弱氯吡格雷的抗凝效果,严重时可能再次导致心梗。出院前,药师又反复叮嘱周阿姨,在家时不要再擅自服用其他药物,如果药物中含有抗凝成分,就有可能与氯吡格雷产生协同作用,甚至导致出血等严重后果。


   近三年来,汉阳医院大力扩建临床药师队伍,强化临床药学服务,要求临床药师按照“管床模式”实施全程药学服务,并确保有4—5个临床药师为患者服务,还会就特殊人群的个体化剂量调整与医生进行及时沟通。


   创伤急救“MDT”24小时待命 畅通急诊绿色通道为生命护航


   MDT模式涵盖针对同一患者的多个科室专家的综合评估,缩短疾病诊断到治疗的时间,让患者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人体像一台精密仪器,往往某一个“零件”出了问题,会连累多个器官。不同于普通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如果一个急危重症的多发伤患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医院如何保证患者快速、高效的救治? 汉阳医院秉承“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院训,紧跟医疗前沿,创造性地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即“MDT”与自身创伤急救优势学科融合,无论在节假日还是夜间,汉阳医院“创伤急救MDT”24小时待命,实现了急救全程“绿色通道”的无缝对接。


   2017年1月5日下午,蔡甸村民丁真兵夫妇返乡过年,丁真兵带儿女去逛超市途中,不幸被从身后疾驰的面包车将3人撞飞十几米远,10岁女儿丁紫芯当场身亡。倒在血泊中的丁真兵、丁嘉傲父子俩被送到武汉市汉阳医院后已是晚上8点20分左右,均失血性休克。


   该院总值班、外科二线班、内科二线班、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反应迅速,紧急会诊。同时,武汉市汉阳医院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分管院领导李中明教授高度重视并现场指挥,医务部组织协调,短短几分钟各科专家都陆续到位,开始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接力赛。


   自收诊这对父子以来,在李中明副院长和医务部王国举主任的指导与组织下,神经外科主任杨国平、肖文勇,呼吸内科主任艾红艳、秦永刚,儿科主任梅贵春,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国康,泌尿外科主任董锐,胸外科主任吴中权,骨一科主任陈东,普外科主任田宋君及重症医学科主任刘青云、隗世波和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每天进行联合查房,讨论并制定治疗方案,每天早、晚对监护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供大家研究,已经常态到像一日三餐。


   终于,在患者入院抢救的第十天的夜间,丁嘉傲缓缓睁开了眼睛。10天240个小时的抢救,9个科室36名医护人员的坚守换来了生命奇迹。


   汉阳医院的“创伤急救MDT”模式与其他医院不同,除了重视临床医师队伍的建设,还大力发展临床营养师队伍,要求临床营养师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密切配合,在改善临床治疗效果、节省医疗资源和费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星期前,60岁的张先生不慎摔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他原以为要住院很长时间,没想到在汉阳医院做完手术后3天就能下床了。


   这得益于该院的临床营养师为张先生制定了促进骨折愈合的营养治疗方案。据该院临床营养师郭小芳介绍,该院要求临床营养师必须确定个人的营养专业方向,主攻相对应的学科和病种营养知识,还要注重与专科医生的沟通以便更好了解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精准的个体化饮食方案:“营养不是支持,不是补充,而是治疗,并且是最好的治疗。”


   “始于患者需求,终于患者满意。”汉阳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杰反复强调,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是医院一直坚守的使命,其定位早已超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服务患者无止境,我们仍需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优+’医疗服务,将人文医院的建设推向新的高峰。”

0